
简单来说,消费支出的强度,一是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,包括工资性、转移性、经营性、财产性收入;二是取决于居民储蓄率,或者是消费倾向。而疫情对消费的影响,二者兼而有之。从居民收入视角来看,疫情带来的防控趋严和居民出行强度降低,直接导致交通运输、批发零售、住宿餐饮、文化娱乐等生活类服务业景气度下降,进而导致相关就业群体收入下降。从居民储蓄率视角来看,疫情的出现,不仅会导致消费场景受限,约束居民线下消费活动,进而带来储蓄率被动上升,同时也会从收入预期等渠道影响居民消费信心,进而形成预防性储蓄。除疫情影响之外,房地产价格的上涨、政策预期的不稳定性等,也都会强化居民的储蓄行为。因此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变量较多,政策调控效果相对偏弱。
从前述分析来看,居民消费恢复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,消费恢复高度取决于国内防疫政策以及稳增长发力效果。一方面,疫情后居民收入逐步恢复,但较疫情前仍有一定差距,不仅低收入群体恢复较慢,高收入群体收入同样呈现减速的情况。另一方面,2021年,居民储蓄率从高位回落,但受制于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,可能会导致储蓄率回归至正常水平的时间较长。短期来看,居民出行强度大幅降低,预计二季度消费将承压。中期来看,若未来疫情形势好转,消费仍将保持逐步恢复的态势,乐观情况下,2022年、2023年消费增速或将回归至疫情前的八成至九成。对于2022年,考虑年内疫情不确定性因素较高,我们假定2022年末储蓄率与2021年末保持一致,那么年内消费的恢复高度依赖于收入端的改善,乐观情况下,若稳增长效果兑现,消费可能会恢复至疫情前的八成。
上一篇:AI数智人,重构未来服务业



